少對傳統石化及核能的依賴,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打造非核家園。

巴黎協議 — 民主超脫「囚犯的困境」,再生能源時代的開啟

作者:徐光蓉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15年12月12日,第21屆聯合國氣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195國代表起立鼓掌通過「巴黎協議」,全球都為此感到興奮 – 不僅達成協議,內容更超乎大家預期:不只要求「控制增溫遠比2C低」,還「追求增溫不超過1.5C」;呼籲人為排放盡早達最高峰,並於本世紀中開始,人為排放與自然吸收相當;所有國家所提出的自願減量承諾(National Dete...

綠能興國

作者:陳秉亨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
話說,今年COP強調POWER TO THE PEOPLE,其實在去年,準備應戰馬政府重兵布置的全國能源會議,台灣環保團體組成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當時我們想一個口號,「2015能源民主」。因為從2025非核家園往前推10年,剛好是今年,因此訂為能源民主年,竟然也跟世界的趨勢不謀而合。在個人的想法,台灣未來如果還有經濟競爭力,就是靠綠能跟節能產業,但是如果我們不加快腳步,很快就會跟不上其他國家。
因為只拿到第二星期的入場券,所以一直到今天才進入到主會場(藍區),在主會場裡出沒的人員,都是各國的高層,可能隨便就會撞到部長級的人物,再說一百次,沒有人在講核能減碳!只有馬邦伯才這樣講!!。今天主要聽的場次是在講100%再生能源的可能性。很厲害的集合了國際太陽能協會、風能協會、地熱能協會、生質能協會、水力能協會,好像是火影忍者裡面影級的高手大集合。他們一致認為只要再生能源互相搭配得當,百分百再生能源絕對可行,而且已經有許多個案再進行中。首先國際太陽能協會表示,根據不同單位的預估,2050年,再生能源積極發展的話,可以負擔世界百分之80的能源需求,如果根據國際能源總署保守的預估則可以達到百分之30。
(閱讀全文…)

COP21 現場翻譯報導,2020歐盟林務部門減碳路徑

作者:陳秉亨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

森林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要性已經毫無疑問,它們同時扮演儲存二氧化碳還有吸收二氧化碳的角色。森林可以提供資源作為再生能源或是取代石化材料。京都議定書之後,森林扮演兩種不同的角色,在北半球森林被當成是碳儲存庫,在南半球森林被開發,成為碳的排放源。

在京都議定書之後,已開發國家的森林與土地利用情形,因為過去的利用方式,一直增加碳排放量,所以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IPCC(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 2000年的報告指出,全球有30%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來自森林的焚燒。讓世界重視限制林地的使用,卻忽略森林經營可能減碳功能。

但是這個狀況,漸漸受到改變。林木利用新的氣候變遷調適工具,新的科學數據也顯示在已經高度發展的國家,智慧利用林木減緩氣候變遷的可行性。因此歐盟開始決議2020年之前,將現有的土地利用轉換成對減碳有助益的方式。並將土地使用(LAND USE )、改變土地(LAND USE CHANGE)使用與森林經營(FORESTRY)作為2030年減碳重要架構之一。

(閱讀全文…)

抗暖化、巴黎COP21、台灣不缺席 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下週一(11月30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第二十一次大會將在巴黎舉行。與過去20次會議最不同之處, 是128國元首、副元首將於開幕當天公開表示對控制氣候變遷的期許, 而不是在協商快進入尾聲時參與; 顯示這麼多國領導者是多麼希望這次巴黎會議能有新議定書出現, 希望儘速控制氣候變遷在人類可以接受的程度。

(閱讀全文…)

[高成炎教授回覆] 回應宋聖榮教授來文

回應宋聖榮教授來文:

          感謝環保聯盟轉知台灣大學地質系宋聖榮教授對環盟網站及11月11日「台灣環境」雙週刊「電廠環評不可能通過,挖井的兩億元還要花嗎?」該文的回應。宋教授對該文提問仔細釋疑,如此認真的學術精神令人感佩,文中也解答諸多疑惑,唯仍有部分疑問及論述尚祈能進一步討論。特寫成此文請環盟轉給宋教授。
          回覆論點一、針對之前文章標題,地質敏感區並非不能開發,只是紅柴林鑽井位在水源地又為地質敏感區,要開發成電廠需要的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將會艱鉅、耗時冗長且有較高機會無法通過。台灣的第一座深層地熱電廠,是否有必要增加這些不定因素? 或是應以最快推動台灣深層地熱建廠為考量? 希望計畫執行時能延攬各界專家詳細考慮各方因素。
          此外,根據目前進行中的利澤地熱電廠環評經驗,該電廠位在工業區內,照理說已經是環評條件相當寬鬆的地區。該案從2015年1月30日環境影響說明書送件,在環保署經歷了4月10日、7月2日、8月19日一階環評三審後,被要求「進行基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且排定11月23日進行「深層鑽井作業之地質安全評估專家會議」。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