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鴻年教授高階核廢料經驗速記
卓鴻年教授學經歷美國山迪亞(Sandia)美國國家科學院清華大學核燃料後端營運客座教授中國西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卓鴻年教授表示今天的演講,都是基於多年的實務經驗,並不代表就是都對的。美國高階核廢料,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注意到這問題。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核武,當時美國有兩個不同的原子彈,一個是用鈾濃縮,一個是鈽濃縮。在處理的過程就產生很多高階核廢料。1950年代,美國開始要講核能技術轉為民用。就是艾森豪總統所說的原子能和平用途。當時負責核能政策的Glenn Seaborg注意到,如果要和平用途,必須解決高階核廢料的問題。過了60年,高階核廢料還是沒有解決方式。
美國原子能委員開始找一些地質特性,優先是水不能滲透,類似黏土層,萬一地質破碎,還有填補的功能。1959年訂了選址方法,當時預計1970年找到最終處置的方法。當年以為只要兩千五百萬美金就可以蓋起來。結果不到四年就放棄。放棄的原因是,沒有跟地方溝通受到反對,還有遇到地下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