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宋聖榮教授來文:

          感謝環保聯盟轉知台灣大學地質系宋聖榮教授對環盟網站及11月11日「台灣環境」雙週刊「電廠環評不可能通過,挖井的兩億元還要花嗎?」該文的回應。宋教授對該文提問仔細釋疑,如此認真的學術精神令人感佩,文中也解答諸多疑惑,唯仍有部分疑問及論述尚祈能進一步討論。特寫成此文請環盟轉給宋教授。
          回覆論點一、針對之前文章標題,地質敏感區並非不能開發,只是紅柴林鑽井位在水源地又為地質敏感區,要開發成電廠需要的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將會艱鉅、耗時冗長且有較高機會無法通過。台灣的第一座深層地熱電廠,是否有必要增加這些不定因素? 或是應以最快推動台灣深層地熱建廠為考量? 希望計畫執行時能延攬各界專家詳細考慮各方因素。
          此外,根據目前進行中的利澤地熱電廠環評經驗,該電廠位在工業區內,照理說已經是環評條件相當寬鬆的地區。該案從2015年1月30日環境影響說明書送件,在環保署經歷了4月10日、7月2日、8月19日一階環評三審後,被要求「進行基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且排定11月23日進行「深層鑽井作業之地質安全評估專家會議」。

 

          若科技部認為在紅柴林設1MW地熱電廠環評可以通過。以盡量達成計畫訂定目標的考量下,建議盡速送件環保署開始環評程序。因為依目前環評的認定標準,地下水抽取超過72公噸/小時就需先通過環評。(認定標準第13條第12頁第3.4款條文)
          回覆論點二、針對何恭睿博士文章,謝謝宋教授指教並詳作解釋。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地熱儲集層是斷層破碎帶構造所控制,其有無熱水及多少量是控制在構造破碎帶的規模大小,深度和連通性,與地下岩層岩性無關」。因此不管是何博士認定的板岩或宋教授認定的四稜砂岩都可以作為地熱儲集層。
          回覆論點三~五、宋教授回應紅柴林地區另有一口550公尺深的井溫度81℃,因此本人估計2500公尺井下溫度130℃左右為低估,應該在150℃~160℃之間。在此我們暫以井下155℃來討論。宋教授回應井底至井口降溫30℃為高估,應重新評估。前文降溫30℃的結論,主要根據:(1)清水地熱第IC-18號井的實測資料(如圖1),井底約225℃、井口約180 ℃,降溫達40℃以上。(2) CEEG內管(絕熱材)深井模擬運算:以流速30噸/hr、井深5000公尺、地溫梯度6℃,井底320℃深井條件下運算結果,降溫在60℃到30℃(視絕熱率而定)。如今紅柴林井以井深2500公尺,井底155℃,運算得到的降溫的確可達到僅降溫約15℃,因此我可以同意宋教授意見,在此更正為降溫15℃。但據此,井口變為140℃。但依照國內ORC廠商漢力公司公佈於網站上的發電量VS質量流率關係圖(如圖2)。140℃的熱水,用ORC機組要達1MW發電量,仍需要160噸/hr(冷凝至22℃)至180噸/hr(冷卻至32℃)水量,因此也帶出以下兩個疑問。目前科技部計畫只解釋EGS不使用強酸強鹼類水裂液,只用高壓水去碎裂岩石,增加岩石縫隙。那麼,如何保持注入井及生產井之間有高達每小時120噸以上的熱水通道? 甚至,如果要達到不作環評就可以抽水的條件,每小時70噸的熱水通道要如何產生? 此兩個問題還期望能有科學上的討論與解答。 
祝研安 
高成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