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22)是世界水資源日,我們於此特別要提醒政府重視「水資源」的重要。由於前年(2020年 )台灣發生大旱,全台發生供水不足(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皆嚴重不足)的危機,尤其是高科技的半導體製造業,如竹科園區,出現運水車排長龍運水備援。雖然說,這次的乾旱是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引起的「氣候變遷」的現象,但未來應會經常發生、成為常態,我們政府應更加重視,所謂「有水當思無水之苦」,我們應要提升應變乾旱的韌性。由於氣候變遷已愈趨嚴重、頻仍,爰降水、用水、儲水、水源的分布,大環境上已整體性的起了變化,我們認為,台灣的水管理政策要整個、重新、澈底的檢討,重新規劃。環盟曾於去年的全國環境NGO平台會議上提出召開「水國是會議」的建議,但被推掉、擋掉。我們也建議應要提高「水價」。水的危機,早晚會面臨。
依去年環盟對各縣市永續評量的調查,「每人每日用水量」各縣市均在增加,全國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從2019年的284公升,增加量到2020年289公升,上升了1.76%。用水量成長或許有三個原因,一、武漢肺炎疫情加劇,政府宣導防疫勤洗手及加強居家清潔所致。二、疫情爆發使生活型態改變,各機關、企業推動居家辦公,使得居家用水量增加。三、特定產業活動、科技業擴廠,導致用水量增加。但這應更加強節水、提升效率、循環水來克服。
對水的使用、保育,水質的淨化也很重要,台灣的各大、小河川,尤其雲嘉南高屏部分,水質普遍不佳,使生活品質劣化。環盟提醒,對地下水的保護、管理,目前也頗為疏忽,中南部的地下水資源應更好好的保護,不要超抽、勿使受汙染,勿浪費,或不公平、無效率使用,這也是一大課題。「水利法」下的管理制度久無改進,台灣環盟建議,應對水權重新清查、重新分配,也要重修水利法。
由於河川水量缺枯,除用水不供應不足之外,前年水力的發電量也降到最低點。台灣環盟指出,水力發電量(慣常水力發電)的減少,從2019年的55億度,到2020年30億度(減少25億度),2021年稍有回升為 35億度。於此呼籲,對再生能源(綠電)的開發,也應更加重視。
雖然大水力發電已充分發展,但仍有不少小水力發電設施發展的空間,尤其是宜花東地區,可在農村地區建立更多公民電廠,分散式電網,強化電網韌性,且可結合農村產業,發展友善農業、綠色(低碳)農業,都是可更積極努力的。 環盟呼籲,政府應本「有水當思無水之苦」的心態,強化抗旱準備,各縣市政府應提倡綠色產業、善用水資源,民間應加強節水措施,及呼籲:籌劃召開「水國事會議」,重新規劃做好節水、保水、用水的新政策、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