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會會長 施信民
有些人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主張台灣要保有核電。他們認為台灣被中國封鎖時,天然氣、石油、煤炭無法進口,且安全存量有限,須賴核電才能提供封鎖時的能源需求。真相是,核電廠的存在,戰時反而成為台灣的負擔和威脅。
核電是進口能源,且核電廠本身需要外來電力才能啟動和維持安全運作。類似核三的大型電廠是敵人攻擊的目標,只須破壞其輸配電線路,不必擊毀核子設施即可達成大規模癱瘓電力。所以核電廠運轉並無法提高能源安全與韌性,反而降低之。而核電廠為免遭攻擊而釀核災事故,一旦外敵包圍、攻擊,都會停止運轉以策安全;但此時核電廠仍須依賴外來電力以維持反應爐爐心和核子燃料棒水池在冷卻狀態,以免燃料棒溫度過高而熔毀、爆炸,導致輻射物質大量外洩。
烏俄戰爭下,烏克蘭的札波羅熱核電廠的現況就是如此,無法運轉供電,反而須靠其他電力以維護其電廠安全。所以依賴核電,在戰爭時不但無法供電,反而耗用能源且威脅人民安全。
外敵環伺,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的以色列也沒發展核電,以國作法值得借鏡。截至二○二三年,以色列的電力消費以化石燃料為主,約近九成(八十九.五%)。其中,天然氣約七成(七十一.四%),燃煤約十七.六%。再生能源電力約一成(十.五%)與台灣差不多(九.六%),主要是來自太陽能,佔九.四%。
欲確保能源安全、提升能源韌性,就要發展本土自主的再生能源,增設儲能系統,建立分散式電網。政府多年前就決定核電廠不延役,目前核三已處於除役申請階段。立法院藍白立委所提的核三重啟公投案,要求政府重新評估其重啟延役的可行性,這是不利於台灣能源轉型、建立本土自主的、安全的、有韌性的、永續的能源系統,是形同阻擾的伎倆。核三若不幸重啟,全民將承擔更多核廢料,再次籠罩於核災風險。我們應全力防止這種禍國殃民的事發生。
原文投書於2025/8/7自由時報自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