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3年4月21日(五)上午9:00
  • 主辦單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立委吳玉琴國會辦公室
  • 記者會出席名單: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葉國樑會長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吳明全學委會召集人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林仁斌學術委員(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簡赫琳學術委員(屏科大永續發展辦公室副執行長)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林學淵副秘書長

 會後新聞稿 

4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在今年地球日之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於本(21)日特別召開「2023地球日-節能˙減碳˙非核˙永續」記者會,有會長葉國樑、學委召集人吳明全、屏科大永續發展辦公室副執行長簡赫琳博士、中國文化大學林仁斌副教授、副秘書長林學淵等人出席,完整向社會各界說明環盟對相應政策的立場及訴求。

►非核

環保聯盟葉國樑會長說明,環盟於今年4月7日剛與眾多關心環境議題的NGO辦理「2023全國NGOs環境大會」,身為主辦單位的環盟,於會中提出許多案子,其中也提出與「非核家園」相關的提案及訴求。

為了邁向能源轉型,台灣的2025非核家園正在努力中,不僅核四已在2年前的公投被社會給徹底否決,核一、核二、核三廠也陸續因為使用年限已到,逐漸進入除役過程。但是進入除役不代表事情就解決了,還有許多包括核廢料處理方式、貯存場址和規範的確定,這些問題都仍需要關心的朋友、環保團體、主管機關一同努力解決,才能完全免除核能帶來的眾多安全疑慮。而環盟除了長期透過倡議及直接與政府溝通,今年也透過在「2023全國NGOs環境會議」主責列管相關提案,敦促政府應盡快修訂核廢料處理相關法規(如核廢料貯存場址選定辦法等),希望與非核家園政策相關的主管機關經濟部、台電公司等單位都能來重視這些問題。

►永續

屏科大永續發展辦公室副執行長、環盟學術委員簡赫琳表示,屏科大長年在研究農業發展,近年全球暖化氣候異常,若升溫攝氏1.5度,將對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造成巨大挑戰,且多個領域的科學家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已用各種測量工具及科學證據來說明「糧食生產系統」至少負責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三分之一以上的事實,且廣大的糧食生產者與消費者還會造成其他環境負面影響,如土地酸化、水資源過度消耗、地表水過度優氧化等問題。

簡赫琳也說明,她所任教的屏科大也於日前成立「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旨在研發與推廣減碳農法、再生農業等新興糧食生產模式,將進一步輔導農民,攜手推廣地球健康、土壤健康、人類健康及脆弱社區經濟繁榮與再生農業生產新模式。「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也聚焦在水資源與糧食的系統鏈結,最近南部缺水嚴重,未來在工業、農業、民生用水等方面要做到水資源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期待透過轉型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的雙軌模型,協助減少台灣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量,使台灣社會未來更有實力面對糧食系統在達到淨零目標的不永續挑戰。

特別在糧食消費端,日前屏科大也與7-11及農糧署攜手合作,在全台6,700間7-11門市推出了全台超商首顆「低碳植米飯糰」,上面標示了422地球日,其種植過程更較一般水稻省下30%的用水量,並可每公頃每季減少約碳排5.3公噸,在現今台灣各地缺水嚴峻的情況下,配合422世界地球日透過鼓勵消費者開始習慣綠色消費及打造1.5 度C的生活態度,從增加消費端需求切入來直接鼓勵農民需要更重視省水低碳創新種植法轉型的投入。

►節能

環盟林學淵副秘書長表示,在節能議題方面,各團體及台電等單位,都已有「節能負瓦特思維」從能量轉換的角度來看,「提高效率、減少耗捐」其實就是一種新的能量來源。若是各種需要用到電力的器具,其電力轉換效能增加、或能源耗損情況加以改善,結果就等於建了好幾座「虛擬電廠」。而且因為節電或改進電力的使用效率,往往比去開發興建和營運新的電廠更為省錢,這就是「節約一度電比開發一度電還要便宜」的負瓦特思維。

綜觀世界各國節能作為,歐盟將能源效率視為重要能源與減碳策略,持續透過能源效率指令,提高節約能源目標,設定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目標。法國核能占比雖接近70%,在法國淨零策略(SNBC)中,仍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亦將節電視為重點,設定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目標,其成效明顯,是日本節能政策重點。

要達到節能負瓦特效果,有一些相關政策可推行,如工廠加熱設備及電動機能源強制改善其能源使用效率、取消大電力用戶電價折扣、給予有省電績效表現的用戶電價折扣或回饋獎勵、補助消費者淘汰更換耗能器具等。

林學淵表示,去年在2022全國NGOs環境會議也有提出相關節能訴求,今年會持續來追蹤政策進展,期許政府能盡快落實。有關落實節能減碳的路徑及目標,環盟認為有燃油汽車、電子電機及冷凍空調以及建築能耗這幾個重點項目應設定明確目標及落日時程,具體說明如下:

  1. 我們都知道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為期最長的是空調與照明等日常耗能,但與之密切相關的建築外殼及方位等基本設計,都能改善耗能建築,進而使之成為節能建築。建築外殼的節能設計因素估計可影響空調負荷量佔比60%~70%以上(如適當的開窗方式及數量以及相關的遮陽設計等)。因此我們強烈要求內政部於2025年起實施建築能效標示制度,而非自願性,2035年起對未能符合第六、七級建築能效標準,不得發予建築物使用執照。
  2. 2035年起應禁售未能符合相當之耗能標準的加熱設備、電子電機及冷凍空調產品。
  3. 因現有市售電動車與燃油車在所有生命週期的能源效率(包含電動車的電力產生端)表現上已有明顯差距,建議2040年起禁售燃油汽車。

►減碳與能源轉型

環盟學委會吳明全召集人表示,去年的422地球日,環盟曾提送一份「全民推展2050淨零碳排,推動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的建議書給蔡總統,期間各部會官員也對建議書列管事項進行過進度追蹤與說明,如今過了一年,環盟認為有必要對列管但卻未竟之事項再進一步聲明。

►環盟要求:應完善台灣的碳定價制度

有關台灣碳定價及交易,環盟認為,應完善台灣的碳定價制度,就長期而言,開徵碳稅有其必要性。吳明全表示,其實環盟在十年前就曾主張,應由財政部來主責規劃徵收碳稅或能源稅,但遺憾未推動成功。

如今氣候變遷加劇,環盟認為相關政策不能再拖,因此主張碳費應先行,並在去年即要求政府,碳費應於完成修法的一年內定價、開始徵收。如今,「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於今年1月10日在立法院完成三讀,並於2月15日由蔡總統正式頒佈,據悉環保署將於今年8月公布碳費徵收方案,初步徵收對象是287家排碳大戶,再納入間接用電大戶236家,共計522家。粗估年排放1.5萬噸以上的522家才要收取碳費。

吳明全表示,環盟會持續堅持應依法成立費率委員會,其成員民間代表人數不得少於二分之一;也須依法成立溫管基金管理委員會,其成員民間代表人數不得少於二分之一。

吳明全表示,環盟在去年建議碳費開徵後,應立即建立台灣的碳交易制度運作,讓台灣的碳交易市場與國際(歐盟等)接軌運作,並應於2025年底前,形成碳交易自由市場。朝直接反映國際的碳交易平台的排碳費率,依國際上的碳交易市場、平台、規定直接運作,在自由市場自行競爭。欣聞蔡總統兩天前(19日)在美國商會的晚宴中致詞表示,要證交所、國發基金與環保署合作研議成立「碳交易平台」,此平台建立有助與國際合作,達成減碳的目標。環保署當天也證實台灣要成立自己的碳權交易所,預計上半年公布規劃的細節。環盟除了樂見碳交易平台盡快開始運作,也會持續監督該平台如實如質與國際接軌。

►環盟堅持:再生能源占比目標應達標

有關減碳路徑,環盟堅持,台灣的再生能源的占比目標一定要努力達到。

吳明全表示,依據環保署每年八月下旬發布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台灣所有排碳量中燃料燃燒就佔超過九成(包含五成多的電力燃燒排放及近四成的非電力燃燒排放),所以台灣減碳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能源轉型邁向再生能源高占比的情境。所以一年前環盟向總統要求政府應積極推動開發發展再生能源,於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應達30 %以上。經過政府的努力滾動檢討,去年底也確認,在運具電氣化及產業變動用電量增加下,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可達三成,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可望達六到七成。

►環盟要求:政府應加強地熱的發展

吳明全接著表示,至於環盟去年要求於2030年地熱發電達500MW以上的建議,很不幸的在去年底公布的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報告中,2030年地熱目標只有56MW到192MW,這是讓人非常沮喪的。兩天前(19日)行政院鄭文燦副院長才在工研院的論壇表示台灣地熱存量約有40GW,這樣將七年後的地熱目標仍只設定在56MW(僅占40GW的0.0014),說得過去嗎?若政府也認為地熱開發對台灣的能源政策有其重要性,那如此的目標是說不過去的。

不論是只靠淺層傳統地熱,或是加入深層先進地熱,2030年地熱發電達500MW以上都是輕而易舉的,希望今年內就能將2030年地熱目標滾動修正並拉高目標。

►環盟訴求:政府應加強自然碳匯的發展

吳明全說明,環盟去年要求政府積極發展「自然碳匯」,不論綠碳、黃碳、藍碳都應立刻盤點,立即啟動自然碳匯認證系統。擴大造林面積,以具固碳吸儲自然碳匯,並於2030年時自然碳匯累計達50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些建議目標要達成也是非常容易,環盟也認為,碳匯的推動需要農委會、海委會等部會共同來努力。

►環盟訴求:政府應加強氫能的發展

因為再生能源盛產的時間與全民用電量高峰的時間可能有落差,所以儲能的規劃將是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是否能成功的關鍵,需要用綠氫來長時間儲能的需求是現在進行式,而非15年後的未來式。

但是我們看到去年底公布的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報告中,氫能與電池儲能的規劃,目前發電端只推動用來平滑再生能源陣歇性光電儲能和離岸風電儲能,電網端基於成本也沒認真推動削峰填谷的長時間儲能,更認為要2040長期再生能源供應量充足前提下才逐步擴大自產氫,之前氫都由海外進口,這似乎只考慮所謂氫的成本而沒有考慮到再生能源的儲能需求。

事實上接近2025年的農曆年初二用電低谷期間,風光再生能源總發電量就可能超過總用電量達成短時間的RE100,甚至會開始棄風棄光,雖然全年發電量再生能源只占20%,但農曆年短暫期間卻可能超過100%,並且隨著再生能源建置越來越跟上進度,棄風棄光的期間也會擴大。

至於大家可能擔心綠氫成本很貴,但環盟要強調,氫能是二次能源,製氫成本與使用的再生能源邊際成本有關,在棄風棄光的時段內其邊際成本是極小的甚至是負的,所以目前綠氫很貴的說法是不懂比較利益邊際成本的假議題,更何況更綠氫肩負著穩定電網的重責大任,不應讓成本假議題影響氫能的整體規劃。

環盟學術委員林仁斌副教授強調,發展綠氫應是政策進行式,而非未來式,政府應該立刻啟動相關推動。

綜觀歐日的氫能規劃,現在就開始布局電解槽,不論是技術最成熟的鹼性電解槽(AEC),最能和再生能源陣歇性偶和匹配的質子交換膜(PEM),可和大型燃料電池對偶的固態氧化物電解槽(SOEC),或是最新創的陰離子交換膜(AEM),台灣現階段都必須開始啟動了,至少要先引進成熟的商轉型水電解槽做示範,才能應付馬上要面對的棄風光、製綠氫。

林仁斌表示,在非核議題方面,近日看到一些媒體人提出核三廠延役議題,環盟要進一步聲明,首先,依照現行法規,核三廠早已超過提出延役的時機,現在要求核三延役,於法已是不可行。其次,目前全球尚無妥善核廢料處理方法,台灣核電廠累積幾十年核廢料目前也無去處,所以某些人士要求延役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何況核三廠已是老舊機組,附近還有斷層、地震、海嘯等威脅,在這些情況下提出延役,無疑是將台灣2300萬國人置於核災風險之中,如果還將核電延役做為改善空污的解方,明顯是飲䲴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