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公開簡報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xx8TDXmo8vB6ooIyoPDP-hDOAOuSbiWQ?usp=sharing
花蓮、台東地區的地貌及自然資源豐富、生物資源相當豐沛,應當好好珍惜、管理、善用及保育,在氣候變遷的迫切、非核家園及能源轉型的政策下,也該重新省思花東的未來。花東地區常被稱作後花園,但是更應有其自己的永續發展主張與價值。
《花東地區發展條例》自民國100年公布後已投入數十億花東基金,檢視這10年來的花東建設,是否已有符合條例的精神和花東人的願景及希望?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曾於2021年在台大舉辦「花蓮山石展」,與學生及媒體對話,呼籲政府及各界重視花東生態寶地。國發會也曾委託成大國土研究中心進行「花東地區永續發展策略計畫」,更進一步探討花東地區永續發展的策略藍圖。
本聯盟此次邀集永續治理相關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及NGO代表,帶領社會大眾一同關心花東的未來,期許花東地區的永續藍圖更加清晰!
研討會由環盟葉國樑會長拉開序幕,邀請到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郭應義副執行長、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管處黃群策處長、經濟部水利署九河局王國樑局長等長官致詞,也感謝花蓮林管處及台東林管處的指導、東華大學環境學院的協助,讓研討會能順利圓滿。
【花東地區永續發展策略計畫】
同時身兼成大規劃設計學院副院長及國土研究中心主任的張學聖教授,曾接受國發會委託研究花東國土計畫的發展,擔任本場研討會的首場專題演講再適合不過。張學聖教授從法條、基金及政策等背景談起,積極蒐集在地政府部門、在地NGO組織及專家學者的建議,並探討國內外政策與發展趨勢。永續策略精進遍及經濟、社會、環境、原住民族等面向,透過關鍵績效指標操作與精進,達成跨域治理的雙贏,推廣花東永續品牌。張教授表示,未來將結合雙向交流、共識計畫實踐、標靶式計畫補助,持續展望花東的永續未來。
【花東地區再生能源推廣】
環盟洪健龍執行委員長期深耕花蓮,鑽研小水力發電的發展。他讚賞初英山的水圳資源豐富,迷你水力發電機就能帶出驚人發電量。能源局曾估計全台約有500MW的小水力發電潛能,因為看準綠能趨勢,環保聯盟、初英山協會與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等團體便舉辦多年「小水力發電設計比賽」,鼓勵學生發出創意,積極扎根綠能教育。洪委員也介紹了微水力發電所需的機組零件配置及發電用途和效益,幫助聽眾科普對微水力發電的認識。
國立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主任白益豪教授,從全球氣候變遷及台灣能源占比講起,重申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各種形式的再生能源有其特色及優點,白教授說明太陽能發電的各式系統,並能減緩湖泊優養化、自主維運的優勢,也特別介紹「照亮暗黑部落計畫」的概況及成果。此外白教授也提及微水力發電、生質能等發電形式,從國內外案例證明其可行性與潛力。
【綜合座談】
在上半場的綜合座談,環盟陳雪梨執委延續前面再生能源的講題,特別讚揚「地熱」的發展大有前途,也表示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花蓮林管處黃群策處長及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郭英義副執行長皆讚揚前述講者長期的見解與貢獻,郭副執行長特別認為花東是上帝的厚愛,擁有非常豐沛的資源。
【如何推動確保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的楊懿如副教授,帶來生物多樣性的精采演講。她讚揚花蓮的好山好水,擁有臺灣狐蝠、莫氏樹蛙、烏頭翁、大冠鷲、小燕鷗等多樣物種,植物高達390種、鳥類高達120種,展現生物多樣性。西部可能需要到山區才能看見,但在東部地區即能在身邊發現。楊副教授也表示現今生物滅絕的原因需要去積極面對,包括棲地被破壞、外來入侵種、污染等因素,因此生物多樣性公約及落實SDGs等至關重要,期望人與生物能和平相處,共享美麗花蓮。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王元均技正說明,綠網是一種空間概念,包含修補及串聯棲地。身負掌理林業資源及自然保育重任的林務局花蓮林管處,近年來積極推行「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緊扣國土綠網藍圖之空間基礎與整合推動。王技正表示,在花蓮共有5條保育軸帶,以溪流或濕地為主體,國土綠網的串連可以達到保護區的概念。花蓮林管處未來將持續依照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建構花蓮地區的生態綠網,促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
水利署第九河川局李恩彤正工程司,以馬佛溪的治理為例,講述河川生態廊道與國土綠網串聯的規劃案例。在治理過程中涵蓋許多關鍵課題,包括外來種入侵、水域生態廊道斷裂等。九河局也回到地方與耆老及意見領袖訪談,建立友善信任關係,提升地方居民的環境友善知識力。河好如初的交流平台,則凝聚共識和跨機關合作,促成另類的「藍綠合作」。九河局也重視外來種移除的課題,因為銀合歡較具移除可行性,近年聚焦在銀合歡。李正工程司表示九河局會持續與各夥伴攜手合作,恢復馬佛溪的河川生命力。
水保局台東分局林志賢秘書,以台東縣及台坂野溪案例,談及治理前、後的對比,講述台東地區長期治理經驗。拉里吧野溪治山防洪工程防災及生態兼備,透過低水流設計,維護溪流基底量,曾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林秘書表示,野溪近自然治理策略,為達成生物多樣性永續目標,內容包含:因地制宜規劃設計、還地於河,落實生態環境調查與檢核,加強生態檢核的人員訓練,推動社區參與生態環境管理、維護執行。水保局台東分局將積極以NBS三要素「社會、環境、經濟」為本,落實河溪治理與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發展。
【花東地區之當地發展課題】
台東大學友善環境農漁產業推廣中心黃少葦經理,他認為友善環境耕作是東台灣關鍵,但是農藥、化肥、灌溉取水等使台東的生態體系壓力很大。友善農漁中心的團隊長期深耕台東,關山鎮有機米的契作、永續生態村皆有突破。從案例來看,原保地竹林產業時機已成熟,但也浮現缺工及經營驗證的問題。而南迴區域有機加工廠規劃、金峰鄉嘉蘭有機休閒農業區、池上鄉有機稻田都是友善農漁中心曾經接觸過的案例。黃經理表示近年來台東辦理多次有機釋迦耕作研習,並開設生態食農學澄,持續為全面有機縣努力。
南島社大發展協會王土水理事長(或稱阿力曼)演講幽默,全程不使用麥克風,展現最原始的聲音。他形容山是爸爸、海是媽媽,在山河之間孕育出生命。台灣原住民有能力自主永續守護森林土地。政府部門及NGO在決策的時候,特別在花東永續領域,要注重原住民的角色。而部落領域固碳的權利金等足以使原住民自治。原住民基本法已通過,但細則遲遲未通過。他表示,森林文化博物館的堅持,是沒有路標、不使用麥克風、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耆老相繼離世後,很多經營的倫理都消逝,透過森林博物館,讓年輕人及部落居民回來,找回傳承古老建造傳統家屋的智慧。透過原住民生活的體驗,吸引青年朋友來打工換宿,慢慢成為環境教育場所。森林博物館更曾吸引影星成龍遠從香港專機、專車到訪,嚴長壽到訪21次、政府單位都前來參訪。阿力曼理事長結語表示,從森林博物館出發,能看見原住民永續發展的契機。
陳椒華立委花蓮辦公室的賴威任主任,用生活化圖片講述長期著力廢棄物議題的經驗。賴主任表示,花蓮縣人均垃圾量逐年攀升,但花蓮縣境內無垃圾焚化爐,形成花蓮縣大量垃圾以露天或真空打包的方式堆置在垃圾轉運站,讓縣民不堪其擾。深究花蓮縣垃圾量暴增原因,賴主任認為與外送平台興起及新冠疫情爆發為主要兩項,花蓮垃圾去化問題已刻不容緩。針對垃圾去化,賴主任提出監控台泥和平廠水泥窯日後作業、落石資源垃圾回收處理、落實廢棄物清理查核機制、盡早向環保署提報限用一次性塑膠杯期程、及積極設置已延宕多年的東大門環保餐具清洗中心等五點具體建議,希望花蓮縣府權責單位能加強重視花蓮當地廢棄物的議題。
【綜合座談】
下半場的綜合座談,環盟劉志堅執委表示看守台灣協會長期協助東海國宅進行回收細分類,找到減緩廢棄物的答案,他相信台東當地的NGO也將持續監督焚化爐政策。
【研討會閉幕】
研討會最後,環盟創會會長施信民表示,花東對於台灣的發展有其重要性,因此他非常支持辦理以花東地區為主體的永續研討會。施創會會長表示,花東的反污染抗爭,過去非常頻繁,他也常來參與,一方面可以享受花東好山好水、另一方面很開心能跟環境運動路上的朋友們相聚努力。他也補充說到,原住民保育議題至關重要,未來才能維持永續,環盟長期以來非常注重。 葉國樑會長最後特別感謝施信民創會會長的遠見,持續帶領環盟,辦理此研討會。葉會長認為現今的政府已經相對朝更環保的施政方向邁進,也已正式宣示推動再生能源的決心,即便沒有到非常完美,但環盟將持續努力做最有力的監督者,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及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