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洪申翰立法委員、 邱顯智立法委員、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共同舉辦「2022排碳大戶綠電使用量比一比記者會」。

當全球面臨原物料短缺,部分國家面臨缺電、限電的危機時,台灣也應積極再度檢視我國排碳大戶(用電大戶)使用綠電的狀況。2025年政府訂定20%的再生能源目標,因為分母變大而無法達標,我們都知道台灣經濟發展快速,加上許多台商回流,工業使用在電力使用上愈趨擴大,但在企業使用大量電力的同時,是否也能兼顧使用綠電的責任呢?2020年底我國公佈用電大戶條款,要求用電大戶負擔百分之十的綠電責任,並規範每兩年進行滾動式檢討,政府在今年也提出了2050淨零碳排目標,因此我們希望在此呼籲政府及排碳大戶應更積極在法規政策及落實使用綠電上能跟上國際趨勢使用綠電,兼顧企業責任,並帶動台灣的綠色商機。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以下稱TRENA)調查全台前20大排碳大戶的綠電使用資料。希望藉此督促政府制定更積極的再生能源規範,也鼓勵用電大戶要跟上國際腳步,加速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以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20大排碳大戶的名單參考台大風險中心網站〈2022企業氣候行動追追追〉統計資訊,各家企業綠電使用狀況來自於2021年各家企業公開的ESG報告書,並以寄信與電話做確認的資料進行評比。】

積極設定長遠目標、自用比例卻不到1%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秘書長表示:依據本次評比結果,可發現目前已有多家企業設定再生能源目標跟淨零碳排目標,在資訊揭露上也更為明確,無論是公司的總用電量、再生能源的配置等等,都比兩年前的更為友善。我們認為政府的淨零目標跟民間的監督,確實讓大戶的揭露更清楚。

但整體而言,設置再生能源的量以及實際使用再生能源的占比仍不理想,20家排碳大戶中,仍只有有一半有使用再生能源,且僅有台積電使用超過4%,其他19家企業都不足1%,評比中被分類到C級的企業,甚至在「實際使用綠電」的這個項目上全部交白卷。

高茹萍秘書長認為目前國家規範的再生能源目標,在訂定2050淨零碳排目標後有必要更積極訂定短中長期目標,並應更加強要求用電大戶訂定短中長期使用更高比例再生能源的義務量。目前能源局預估用電大戶條款僅能在2025增加再生能源發電設備1GW,將離我國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當我國因用電量增加,導致2025年難以達成20%再生能源占比的目標時,高茹萍秘書長認為,全國用電量的分母增加,企業使用綠電的責任也該增加。不應因企業用電的大幅增加,就拖慢國家能源轉型的速度。

TRENA對於政府的四大訴求:

  1. 契約容量在800-4999KW的用電大戶應被納入規範對象。
  2. 規範應該搭配淨零碳排政策,設置更長遠的用電大戶責任,要求用電大戶至少在2030年使用20%、2040年使用30%的再生能源。
  3. 政府機關、教育業、火力發電廠不應被排除在義務人之外。
  4. 政府應公布用電大名單,接受全民的檢視。


TRENA對用電大戶的喊話:

  1. 2025再生能源20%未達標,用電大戶責無旁貸
  2. 應盡快跟上國際腳步,積極規劃短中長期使用再生能源目標

大戶、行政、立法部門各自有責,應將氣候風險轉化為產業機會

洪申翰立委表示,台灣產業結構再用電減碳佔非常大比例,他們承擔責任攸關2050淨零轉型目標是否達成,過去參與在用電大戶條款的訂定,立法的原意就是希望傳達用電越大、責任越大。現在產業確實有開始動起來深度減碳、使用綠電,但速度不夠快,也許多產業抱持「希望他人先做,我再跟進」的心態,這種保守想法難以將轉型要求變成發展機會。未來這些排碳大戶不可能逃過國際的管制要求,例如歐盟碳盤查的申報工作,還有美國、日本正在審查的碳管制法案,未來有這些機制的時候,那台灣依賴外貿的產業結構該怎麼辦?洪申翰立委認為必須把氣候風險下的情境,視為產業未來生存下來的機會。

洪申翰立委認為行政部門也有一定的責任,包含在綠電供應跟需求上,還有儲能系統,這方面綠電的生態系,現在還不夠成熟。去年小英總統宣布淨零碳排目標後,接下來立法院有必要再進行一波系列性的修法,包含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管法的修法等等,以吻合淨零目標所需要的政策工具、市場情境跟監管治理的創新。所以也希望行政部門趕快把這能源三法的版本送進立法院。

2050淨零的目標大家都有責任,當然大戶的責任是社會期望最大的,希望大家在自己的角色上發揮120分的努力,我們才有可能做到。

國營事業用綠電占比太低 ; 用電量大漲成為能源轉型挑戰

邱顯智委員表示,從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今天公布的報告來看,台灣用電大戶的綠能使用率仍然太低,包含中鋼、中油這些國營事業。國營事業應該要帶頭呼應政府政策,但使用上還是非常低,許多企業甚至根本沒有使用綠電,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警訊。

從近年的統計數字來看,用電需求的成長可以說是台灣目前能源轉型與淨零轉型最大的挑戰,去年台灣用電增加4.68%,創下11年來的新高,而今年的用電尖峰負載,更已經突破能源局在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中的預期,達到4,000萬瓩以上,政府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20%的目標之所以破功,用電需求的增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在台灣的總用電量當中,又以工業用電的占比最高,去年約佔57%,總量更達到1614億度,突破史上最高。在中美對抗的全球政治經濟變化下,台商回流加上半導體製造的成長,雖然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但也對台灣的能源轉型帶來更大的挑戰,這是我們不可迴避的問題。

可以看到用電增加,綠電卻沒有跟上腳步,是我們的能源轉型現在遇到瓶頸,政府必須要盡快拿出對策,不是2025年目標跳票就算了,事實上,從現在的數字來看,到底用電大戶能不能在2025年達成法律規定的綠電目標,恐怕社會也沒有甚麼信心。

最後要講四川限電,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這狀況就會過去啊,大家也都很配合啊」,結果在台灣卻不斷抵制漲電價、製造缺電恐慌,限電六天同樣發生在台灣的話,他們會如何羞辱台灣的官員,恐怕都要叫台電董事長下台,所以他們面對限電,檢驗政府的標準在哪裡?

在此邱顯智委員呼籲企業界,享受台灣電力資源的同時,也要負起責任,除了加快腳步完成再生能源條例規定的綠電設置義務外,更應該要朝更高的目標努力,同時加強節能,才能跟的上國際趨勢。我相信協助台灣社會的能源轉型,也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我會持續關注這個議題,也要請全民一同來監督。

排碳大戶減碳不力,淨零轉型承諾空談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柯乾庸表示,2020年,台灣前20大企業的碳排放,佔了全台總排放量的44.6%,如果這些企業不願積極減碳,2050淨零就只能淪為空談。分析20家企業近年的排碳狀況,因2020年的疫情,多數企業的碳排都有下降,但到了2021年,隨著經濟復甦,企業的生產與排碳也隨之升高。從各家企業2021年永續報告書所揭露的碳排放量可以看到,長春集團、南亞、台泥、中鋼、中龍鋼鐵、東和鋼鐵、正隆等公司在2021年的碳排放皆回歸2019年的排放量,甚至來到新高點。這顯示了半數的排碳大戶近兩年在減碳上仍未做出實質的行動。

柯乾庸進一步指出,針對排碳大戶所提出的淨零承諾分析,多數的企業確實已經提出2050淨零承諾,然而部分企業卻使用對自身有利的基準年來美化目標承諾,導致無法忠實呈現企業減碳的成效。舉例而言,中油雖然宣示了「2025及2030年排放量較2005年減量40.6%及49.5%之中期目標」,但經過換算,中油2025年的目標排放量相較於2021年僅減量10.5%,2030更只減量23.9%,與對外承諾的49.5%相差甚遠。同樣有此狀況的公司還有以2007作為基準年的台塑集團的台塑化、南亞以及用2005年為基準年的中石化與東和鋼鐵。

此外,碳排第四名的中龍鋼鐵,至今仍未提出淨零承諾,在氣候責任上完全不及格;而碳排第九名的台泥,目前僅依照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 SBT)提出2025與2030的排放強度目標,而非提出絕對減量目標,不僅落後於國際同業,更愧對做為產業龍頭的責任。整體而言,我們認為排碳大戶應該檢討淨零承諾的設定,不要玩數字遊戲,誤導大眾,同時,我們也要求排碳大戶應盡速提出具體的製程改善與再生能源規劃,確保淨零轉型得以落實。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葉國樑會長也提醒排碳大戶,更積極的近企業社會責任,而且企業應該要提升綠電投資,不只是買綠電而已。並呼籲盤太大戶應該要與綠能團體有友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