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同作品

1918年(日大正7年)出生於桃園武陵,自小研讀國學、詩書,文學底子深厚,並愛好書法。肄業於延平學院經濟系。成年後曾發起多個書法學會或研究會,對台日書法的交流極有貢獻,獲日本前總理大臣東久宮親王頒贈國際文化藝術獎章。

1958年,其正式拜「草聖」于右任為師,跟隨于右任推行標準草書,為于四大傳人之一(是四人中唯一的台籍人士)。其本身亦致力於書法教育,海內外門生多達六千餘人,並出版多種書法專書,是標準草書得以普及的一大主因。1995年榮獲美國聖安達遜大學榮譽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辭世後,前總統李登輝曾頒褒揚令及華夏一等獎章。

其一生中有數件《禮運大同篇》傳世,多為橫幅,本件作品為李大師特地寫來送給李遠哲院長,是少見的長幅,字體即經典的標準草書。

李敏勇作品(已售出)

屏東恆春人,1947年生於高雄旗山。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台灣著名的詩人、文化評論者、翻譯家,2007年獲台灣藝文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文藝獎,著作與譯作約七十種。另獲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賴和文學獎、王康陸人權獎等。

1971年,李敏勇大學三年級時於《笠》詩刊發表〈招魂祭〉,批評洛夫等人的文學認識,引來他們的反擊,幾乎促成台灣更早的鄉土文學論戰。而依解昆樺的研究,《笠》也因此從單純的「詩學」進入「社會」的階段。

李敏勇的創作以詩為主。他自述對文字的講究:「我覺得詩和隨筆裡面的語句,都應該有他在語句裡面存在的條件,對意義的貢獻上,不可以是可有可無的……語句必須要有很豐富的言外之意……文學、詩也是這樣……我常常看世界上好的詩人的作品,看他們到底寫什麼?如何形成?……我感覺一個好詩人,這兩種(內容和形式)都要完成。」

李鍊珠作品(已售出)
1947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中興大學合作學系。活躍於台灣多個書會,曾任一德書會總幹事等。出版《心影1993》等書法集。其字體多樣,且皆有可觀之處。本件作品屬草書體。

陳來興作品

彰化鹿港人,1949年生於台中。1972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以題材畫盡社會各階層及濃烈的表現主義畫風,而有「台灣梵谷」之稱。

陳來興曾任職國中工藝老師七年,因諸多教育問題無力可施,於1981年辭去教職到台北流浪三年,一方面打零工、擺地攤、洗刷大樓、送報,一方面大量閱讀並持續作畫……成為社會底層的勞動者與時代變化的觀察者;也自然地關心起政治,進而投入台灣的社會運動與環境運動,從反核、反公害,到反不當開發,他常常是隱身遊行隊伍、到各地支援抗爭行動,或是捐出畫作義助環保團體的積極參與者。

陳來興描述其童年時期的台灣「政治恐怖而大自然卻是美麗可愛的」,他上山下海到處寫生,同時深受托爾斯泰的影響,認為藝術是人類正義的化身,應該義不容辭地表現出社會的真相,因此除了畫出美景、人物百態,也以油彩記錄下五二○等事件的慘狀。

 

 

劉洋哲作品

1944年出生於新竹市崙仔,1969年自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畢業,1886年完成於法國巴黎十七版畫研究所的研修,並首次於法國舉辦個展。歸國後,為了養家,雖選擇了教職的工作,但仍創作不輟,每隔兩三年就會推出個展,且獲獎無數。五十歲那年辭去教職專心創作,更從此每年舉辦多次個展,創作熱情數十年如一日。

其早年曾專注於版畫二十多年,多樣的技法,使得他在回歸油畫後,常表現出不同於他人的堆疊層次。台藝大前校長黃光男曾說:「劉洋哲的畫藝,不僅呈現他個人的美學觀念,包括哲學性的詮釋或社會的宣示,看似很平凡的水果或尋常生活的器物,都在畫面上留存無限的時空意義;其中有東方文化的呼喚,也有現實生活的吶喊。」法國、日本、中國、台灣等各地美術館都收藏其作品。

近年,其更聚焦於台灣各地的景物。高山、海濱、生態、建築、人文,都有其色彩斑斕的詮釋。2007年並受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委託,繪製了十八幅與蔣渭水相關的歷史畫,是台灣少有且艱鉅的繪畫類型。

 

楊年發作品

1960年出生於台中大甲,畢業於復興商工,青少年時期即經常獲得全國性繪畫大獎。二十歲推出首次個展,二十二歲獲選列入《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三十三歲作品獲日本、美國(如迪士尼前總裁)、加拿大、英國等收藏,而國內也有華南銀行、第一銀行、台積電等企業持續購入典藏,是台灣本土畫壇中非常成功的知名畫家。

他說:「我注重光線的強烈,空氣、景深,整個畫面充滿了情感,是『光』的生命展現!」因此他的畫有一種印象派的調子,近看是抽象的,遠看則是寫實的。

他也自述「畫作以台灣社會、農村生活情感與濃厚的本土文化精神為主題,而作品的內涵展現出對台灣鄉土傳承的眷戀與雋永,深化的情感,更是其作品的主要元素,亦呈現出其對藝術的熱愛與奔放的生命力,顯現出濃厚的人道主義色彩、傳達十足的台灣生活印象。」

溫孟威​​作品

1963年出生於新竹,1984年畢業於台北師專美勞組,1987年辭去教職從事專業創作,隔 年舉辦首次個展。自述「為了繪畫我推辭一切外緣,除了家人及必要的營生工作,我幾乎在朋友的社交活動中消失,我開始喜歡這種生活及創作狀態,周而復始一點也不覺無聊。」

其早年以水墨、炭筆山水為主,近年則專注於點描法的創作,作品不再有線條,而是用筆尖一小點一小點地將色彩堆疊上去、彼此暈染,最後產生形體或意象。這每一個點於他而言其實是帶著色彩的光點,是光的粒子,因此整幅畫也就是無數個光點在飄浮、流動,或許彼此交織,也或許相互解放。這種彷彿修行的創作方式,有時一幅畫就要花費幾個月時間,創作量也因而銳減。

由於畢業後就刻意到東台灣(宜蘭)任教,1988年開始定居花蓮,其作品的靈感與題材也多來自花蓮。然而,花蓮的大山大海在他的點描之中,卻更顯輕靈。

吳淑惠​​作品

1966年出生於苗栗,畢業於復興商工。早年多以插畫為主,擅長將龐雜的元素融合成構圖精準而優美的畫作,且用色亮麗大膽,是各大出版社爭相合作的著名插畫家,生態、自然、地景、街道、產業、物件……畫盡台灣本土題材,2006年曾入圍插畫類金鼎獎。近年逐漸回歸水彩及油畫創作,開始參與各地聯展,同樣深獲好評。

其創作以大自然生態與台灣鄉土為主,有驚人的寫實能力,「甚至比攝影更為真實」,但亦有不少印象類畫風作品,一個平凡無奇的角度,在其筆下亦能表現細膩的情感跟繪畫的藝術精神。

迎鼠年版作品

黃光男​​創作
張芯晨​​創作
楊智欽​​​創作
蔡淳儀​​​作品
黃千榕創作
林淑芬創作

賴春標​​​作品

劉振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