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台灣環保聯盟副會長、台大環工博士
 
這次3月11日是日本核島核災發生核電廠災害七週年,國內環保團體挑這一天在台北市辦理反核大遊行,是很有意義的,但國內政府、各界,難道忘了此七年前的世紀性核災變的巨大損害、衝擊?目前日本,尚有五萬餘人的福島災民流落在外、無法歸鄉;國內政府單位,仍不准日本福島附近縣市的食品進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可是國內似忘光光了。

此次遊行,主題是「面對核電代價,翻轉能源未來」,並有諸多節能、綠電、再生能源的攤位、資訊,舞台以太陽能板為能源,現場展現節電、再生能源的各種可能,加上遊行活動及訴求,皆是做為一種環境教育、能源教育,是一種社會工程活動,是社會力量的發揮,政府允應重視、珍惜、善用。
 
雖然長年來激烈的反核運動已有緩和,但這是一種力量的擴散、一種社運的轉型、與新的軸向的開展–「能源轉型」。請政府高層及主管部門,不要輕忽「能源轉型」這個訴求及其細部執行政策。這個政策或口號若當真,其將含括了能源供應、空污防制、節能減碳、及反核的諸面向。蔡政府是否對此當一回事?
 
在蔡政府對非核電有關政策,是有所回應,如核廢三法立法時程、蘭嶼核廢料遷出、核廢料處置時程、核電除役與核廢處理,但對這些現行作法,反核團體是有很多意見的。反核團體、眾多推動環保、節電、綠能的團體,是頗多善意的,也多以社會參與的態度、方式在努力,但政府有感受到嗎?有感謝嗎?有善用此社會力量而更積極進取嗎?即使有,也是頗令人不滿的、及蹣跚的。
 
於去年十一月時,賴清德行政院長宣示3大政策方向,一、務必落實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因電業法規定現有核電廠2024年要除役,二、要穩定供電,108年起備用容量率維持在15%以上,備轉容量率則在10%,第三,穩定供電可達到改善空污的目標。殊不知,以上三個目標是互相抵制、擎肘的,考驗現行政府的政策及執行能力。
 
以目前蔡政府推動的各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陸上及離岸風電、地熱等–的進展,是將嚴重落後既有的成長規劃、趕不上供電的需求的,於是就會陷入重啟核電、及擴建燃煤電廠的不得不方案後果。這是反核團體所最憂心、最不願見到的;也是擁核人士所樂於預期的。以上,這是危機之一。
 
如何增強及確保既有三個核電廠(、六個核機組)及眾多高階核廢料的安全,需有很多面向上的努力,但最危險的,就是群集性的、「同溫層內」的核電操作、管理、監都者們,自滿於自己的安全作為、而缺乏監督,此為危機之二。反核團體們能不憂心嗎?

原載於蘋果即時: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312/1313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