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林昶志/台北報導
「步道」原本是親近自然的工具與手段,現在反而變成觀光目的,甚至還出現「天空步道」,不僅破壞自然景觀,也有可能危害環境。對此,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很無奈,直說「步道應該是對自然傷害最小的方法,結果政府竟然將步道發展到天空中。」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日前舉辦講座,提到近年台灣政府為了觀光,陸續興建天空步道,迄今已有10條左右,但這些步道難免影響環境。談到步道該如何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徐銘謙指出透過「手作步道」,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就地取材解決積水、溼滑、常損壞、破壞環境等問題。
徐銘謙舉例,國外步道雖不鋪面,但也不會積水變一片泥濘,因為是用自然方式將水排掉,且日本、美國都有可拆卸式的步道來避免融雪或雪崩的破壞,台灣則是挖水溝將水集中,沒有考量到環境,也容易積水。徐銘謙感嘆,台灣都是希望做一個「堅固的設施」去對抗自然。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劉俊秀則說,地方政府雖然很有心想推廣親近山林,但做「水泥石階」已經是以前的想法,現在希望以「手作步道」為主。劉俊秀還說自己去爬山,如果可以會避開走石階,因為實在太滑了。
現場觀眾紛紛講述親身經歷,有民眾表示,相較於過去就地取材的步道,現在人工的確實較容易毀損。有人則認為不要因為人想走而去蓋些有的沒的,人與自然應該是要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