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013248
作者:郭金泉 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教授
澎湖海洋生態資源豐富且多樣化,是澎湖人的堡壘和天然牧場,澎湖人自古以海為田,所以葡萄牙人發現澎湖時把澎湖取名為Pescadores(漁翁島),海洋是澎湖的母親,澎湖人主要經濟來源。然而由於一味追求經濟發展,使得原本零汙染生機盎然的澎湖海域,因為不當海事工程(防波堤,消波塊,漁港),過度撈捕、毒、電、炸、滾輪式底拖漁法、踏浪、盜採珊瑚的蹂躪,填土造陸築港開發海埔新生地等,造成棲地消失,資源枯竭;同時缺乏衛生下水道系統處理澎湖生活汙水,使得生活汙水都直接排入澎湖灣,日以繼月早已汙染惡臭化澎湖灣,澎湖海洋生態結構遭到致命性破壞,澎湖內灣亦面臨嚴重優養化危機,造成漁獲量大幅減少、珊瑚礁死亡、生物絕種等問題越來越嚴重,過去隨時可見的海膽,海參、硨磲貝、大蚶、大法螺等等,都已經由縣府明令禁採的物種。為了讓海域恢復昔日光彩及增加水中生物資源的豐度與多樣化,應以棲地保育為優先,為此應該要積極來進行海域清汙工作;而過去澎湖縣政府曾積極進行海洋資源復育工作,其成果如何有必要深入檢討改進。
國際上在進行魚苗、蝦苗、貝苗等人工種苗放流時,物種選擇均以原棲息於該海域的生物為優先,不僅放流後適應力強,盡量以不會破壞原有族群多樣化,或造成部分原有生物消失,生態重組演替引發動盪為原則。鑑於經費、人力有限,澎湖研究復育對象應該以當地原生物種如馬糞海膽、斑節蝦、珊瑚、軟絲等為主,一旦繁養殖技術確立後,還可以透過人工種苗放流來部分彌補消失的天然資源。然而日前澎湖科技大學宣稱完成外來種南美白蝦的養殖技術,強調全海水養殖,有信心可以自行繁殖育苗,將技轉給民間養殖業者,所使用的種類並非澎湖當地產目前數量已經相當稀少屬高經濟價值的野生斑節蝦;由於台灣本島養殖南美白蝦普遍發生「急性肝胰腺壞死病」(EMS)而導致白蝦大量死亡情形,目前業界仍無法找出發病感染源頭,因此難以制定適當的生物安全管控策略。
1970到80年代澎湖湖西鄉紅羅與青螺兩村交界處,台日合資曾大規模築堤數公頃成立大永斑節蝦養殖場,以海水漲退潮之潮差交換水源。由於病毒感染等諸多原因最後以失敗收場。未來澎湖南美白蝦養殖難保不進行類似大永的養殖方式,若因天災、人為疏失等原因不慎造成南美白蝦逃逸,可能會傳播病原,造成基因污染、置換物種等負面影響,甚至引發海洋生態浩劫。過去國外就曾發生箱網養殖之大西洋鮭受到暴風雨侵襲,箱網破損後大量逃逸散佈疾病和寄生蟲給野生族群,與野生魚類競爭食物,棲息地和領域並與當地鮭魚和其他魚類雜交,改變野生族群的遺傳變異及等位基因頻率和基因類型,因而減少了野生族群在野外生存能力的案例。無獨有偶,每年颱風頻繁造訪台灣,養殖池養殖生物溢出時有所聞,價格低迷時台灣養殖戶不忍全數撲殺自己辛苦養殖的生物多流行棄養,中研院證實1980年代刻意由美國德州引進的美洲紅鼓魚(Sciaenops ocellatus)已在台灣沿海成功定居繁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NF_y66k3Y),未來對台灣海域生態不可知的影響深遠,值得台灣警惕戒慎恐懼。
澎湖漁業資源逐漸枯竭,漁民生計越來越困難確實需要積極來復育,但不可以為了追求人工放流可能產生的短暫經濟效益,而長期深遠破壞公眾水域環境和生態系統平衡。這些應該是政府、學術界與民間團體在推動漁業資源復育時,事先需要深入評估的課題,別引狼入室因小失大,為了照顧少數人利益而犧牲全民安身立命的共有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