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成炎 台大資工所教授暨蘭陽地熱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英九總統在2016年3月3日七大工商團體新春團拜致詞提到:「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若想達400億度,即達到核一、二、三發電總量,每年再生能源成長率須高達7.67%,但他8年任內將風力發電增2倍、太陽能裝置容量增303倍,增加電力速度不過5%,雖然比民進黨執政時3%多,但要比起超過7%速度,仍有距離。」

事實上,太陽能光電發展是在2009八八風災後,屏東縣政府為協助災民產業及家園重建,推行「養水種電計畫」,積極引進太陽能光電產業。但2010年底,經濟部突然公告變更太陽光電躉購電價價格公式,購電費率起始標準從簽約日變為完工日。2010年12月27日經濟部同意立院經濟委員會的決議,參與民眾必須在12月31日、也就是四天內完成簽約;對於重新公告前已簽約者,必須在兩個月內完工者方可適用原本合約。

因此事之故,全台觀望的太陽光電潛在合作者對政府失去信心,態度轉趨保守(詳情可參考民報『再生能源璀璨之星-太陽光電產業取代核電』一文。種種使得廠商全然失去信心、太陽能光電發展嚴重停滯,錯過再生能源發展機會的始作俑者,就是馬政府。

地熱的裝置容量(穩定性)高於核能,因此馬總統對再生能源不穩定的說法顯然不正確。在地熱發電發展上,新政府其實大有可為之處。對如何達到新政府2025非核家園目標,本人的具體建議如下:
1. 轉型蚊子館的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分區(城南基地)為地熱科學園區
2. 快速推動100MW淺層地熱發電、及100MW深層地熱發電方案。
3. 發展新型深層地熱核心技術,搶下台灣在全球地熱產業鏈的領先地位。

轉型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分區(城南基地)為地熱科學園區
台灣的地熱資源,除宜蘭外多在山區,因此我建議新政府將地熱產業園區設於宜蘭,具體而言,宜蘭縣政府旁已有現成空間,已建置完成的『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簡稱宜蘭科學園區)即為最佳選擇。宜蘭不只清水有地熱資源,科學園區一地其地溫梯度亦為每百公尺4℃以上。根據第二期能源國家型計劃(NEP-II)之地熱主軸計畫調查員山鄉且調查範圍涵蓋宜蘭科學園區。目前為止,宜蘭科學園區只有五家廠商審核通過,僅一家廠商實際進駐。雖然雪隧周末塞爆、清水地熱園區亦湧入大批觀光客,宜蘭縣的財政卻是全台灣倒數第二名(只贏苗栗縣),可見現今著重觀光產業的政策對宜蘭財政幫助不大,宜蘭縣需要的是發展實業,地熱發電等綠能產業是上佳選擇。快速推動100MW淺層地熱發電、及100MW深層地熱發電方案。

地質資料直接由能源局總籌管理
根據工研院調查資料,台灣在2km深度內淺層地熱的潛能有1GW,4km內有160GW的潛能。新政府在2025年要達成600MW的地熱發電建置,除了僅用國家經費來建置,不如提供資料和信心,讓民間電廠和公民電廠可以一同投入,同時加速地熱產業及落實資源分配正義。

台灣在過去45年來,中油、地調所、科技部在全台灣各地做了各種的探勘和鑽掘,目前已經累積不少資料,但是這些資料本身目前都束之高閣,不願意提供給任何人,使得廠商即使有投資意願,也因為資料難以取得而作罷,白白浪費公努。因此本人建議應該將相關地質資料全數交由能源局統籌,活用作為規劃地熱再生能源的基礎。

發展100MW淺層地熱
2016年2月26日,台灣再生能源推廣聯盟(TRAEN)與立委們在立法院辦理的政策系列演講,第一場中,台大地質系宋聖榮教授提出『台灣傳統地熱區潛能評估』,表示台灣有許多地區都有地熱,如台北大屯山區514MW,宜蘭清水62MW,台東金崙48MW,南投廬山41MW,台東知本26MW,宜蘭土場26MW,茂邊19MW,台東霧鹿18MW,宜蘭南澳四區18MW,宜蘭南澳五區18MW,台東瑞穗16MW,南投東埔16MW,臭乾16MW,台中谷關15MW,高雄寶來14MW,桃林14MW,新北烏來13MW,花蓮紅葉12MW,台東比魯12MW,台中馬陵11MW,南投紅香11MW,台南關子嶺11MW,台南中崙11MW,花蓮富源9MW,台東樂樂9MW,宜蘭礁溪9MW。其中包含原住民、偏鄉地區,都有地熱發電潛能,可以結合原民會來協助一起推動,只要每個地區都能開發4MW,即可達成100MW淺層地熱發電。這些地區中,有三個熱點:宜蘭清水有62MW潛能、台東金崙有48MW,大屯火山區域更有514MW,可加強開發更大型的地熱發電廠。

發展100MW深層地熱
深層地熱的第一道門檻就是鑽井探勘資料,根據工研院、國家型能源計畫第一及第二期研究結果顯示,在宜蘭平原地區的確有比較高的熱能,根據資料規劃,有三個高地熱地區分別為紅柴林、利澤、員山區,剛好分別位於宜蘭三角洲的三角點,若能先在此三區做深層鑽井(深3000公尺以上)探勘研究,就可窺得整個宜蘭區深層地熱潛能較具體的概貌。

因此建議委託中油在各個地熱潛力區探勘,深度至少5000公尺,可取得台灣深層地熱的實際資料。蘭陽地熱資源公司的深層地熱發電廠計畫將進行利澤地區深層探勘,預計在2024年完成發電容量100MW,將可帶動利澤龍德工業區開發剩餘400MW地熱發電容量。而在宜蘭科學園區的深鑽井,可建置自用發電廠,配合電業法規修正,將可達成完全電力自主的科學園區,也可帶動宜蘭就業、改善宜蘭縣政府財政。

發展新型深層地熱核心技術,搶下台灣在全球地熱產業鏈的領先地位要改善台灣在全球技術位置,台灣需要發展尖端技術,現在全球的深層地熱技術都尚在發展中,EGS發展40年未成功。2016年初,再生能源相關研究論文開始提出利用同軸套管取熱或許是解方,此時正是台灣可以切入此相關尖端技術發展,讓台灣能夠成為技術產出國而非代工國的機會。其相關帶動的產業鏈如鑽井和發電相關的精密機械製造業,和取/隔熱相關的材料和化工業,電力控制業,加上遠端監控程式,結合地熱技術則可以做為同軸套管取熱(CEEG)整廠輸出。地熱發電產業整合後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有實績後將可帶動台灣整體產業發展,本公司即為投入產業開發的前鋒。

2015年,蘭陽地熱資源公司引用日本『Turbo Blade』公司的設計,開發一台100kW井口型全流式渦輪發電機,目前正在工研院清水地熱試驗園區測試。此發電機所有零件,除軸承外都委託台灣廠商製造,自動監測系統也請台灣工程師設計。

台灣擁有非常豐富的地熱資源,卻花費等同每年GDP的10%在進口石油、天然氣等石化能源,置豐富的風力、太陽能、地熱等再生能源於不顧。我認為,只要努力開發台灣的地熱資源用於發電,不只達成『2025非核家園』,更進一步能做到『2035電力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