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評比,臺灣快吊車尾!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徐光蓉 整理)
12月1-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0次締約國大會在秘魯利馬舉行。看守德國(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變遷行動聯盟(CAN-Europe)共同進行的全球58國「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limate Performance Index)於今日(12月8日)公佈年度評估結果;評估對象總共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九成多;評估重點包括現況與趨勢, 分三項重點:CO2排放量(60%),再生能源(10%)與能源效率(10%),以及氣候變遷國內外政策(各10%)等。基本上,評估是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統計資料,以及全球250位各國學者專家、民間組織代表對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的分析。
2009年開始舉辦至今,主辦單位認為沒有國家值得前三名,所以排名順延三位,今年是第七度發佈。 臺灣名列第54,名次下滑兩名,從倒數第十名變成倒數第八名!(後面跟著是南韓、俄羅斯、伊朗、加拿大、哈薩克、澳洲與沙烏地阿拉伯)。今年度前三名為丹麥(4)、瑞典(5)與英國(6),經濟不景氣的葡萄牙仍持續發展友善環境政策,排名第7。表現最差三名是沙烏地阿拉伯、澳洲與哈薩克。
以往的亞洲四小龍,除香港不列入外,南韓(55),台灣(54),及新加坡(50), 加上日本,除了順序略有變動外,都落在表現最差的紅色警戒區。新加坡從去年第48名掉回50名,日本從50落到53名,台灣從52名掉到54,南韓從第53名降到第55名。而全球排放量最多的中國,雖然排放量持續上升,但是努力發展風力、太陽能,加上相當積極政策,離開紅色危險區且名次逐漸向前,從去年46名前進為45名。
因為評估辦法在去年增加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部分,算法與前四年略有不同,台灣2009年起名次分別為32、47、47、與50;但以2012年起改變評估方式,重算結果臺灣過去排名是54(2009)、55(2010)、52(2011)、49(2012)、52(2013)、 52(2014)。
台灣評比結果分析:
- 「國家氣候變遷政策」表現最差,幾近零分!為全球倒數第二名!與過去的分數做比較,不難發現一路下滑,我們認為是因為政府多年來氣候變遷政策 — 只說不做,只顧表面功夫,一段時間後,馬腳再也藏不住了!
- 「CO2排放量與目標比較」部分有同樣的問題,國際排名沒有改變;仍在所有國家排名倒數第三!(第61為最後一名)。
- 「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比率」改善有限,為倒數第8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2009年通過至今,行政部門卻處處掣肘,不斷打壓,政策形同虛設,發展停滯,以致於輸給許多後起的國家。
- 「國際氣候變遷政策」逐年下滑;近年來氣候變遷影響日趨嚴重,多數國家調整並提升減量承諾,台灣從2008年至今都沒有任何改進,相比之下,日益落後。
- 「效率變化趨勢」改進是因為帳面美化所致;台灣工廠大量外移,海外生產比重高,所以台灣本土生產用能源增加變慢,但因為GDP將海外生產列入計算,大幅美化帳面上效率變化,TPES/GDP;例如資通產業九成在海外生產,實際GDP遠比帳面小,效率差很多。
- 排名前進的項目,是因為近幾年經濟不景氣,加上油電雙漲,使得電量需求減緩,不僅工業部門,所有部門都減緩,所以排名前進。
在年度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期間公佈這項評比,希望讓各國民眾注意其政府面對氣候變遷問題的實際表現,可以透過行動對執政團隊形成壓力,引起改變。馬團隊過去六七年來,不時將「節能減碳」掛在嘴邊,但從「氣候變遷表現指標」評比結果來看,台灣「節能減碳」不僅毫無作為,更讓台灣在國際潮流中逐漸落後。每年花費13-15%GDP購買能源,根本忽視台灣擁有全球名列前十名的最佳風場,日照遠比日本、德國長,還有許多休耕土地可提供生質燃料,但卻任其荒廢閒置。
想控制增溫不超過攝氏兩度的機會慢慢流失,據科學家推估,2040年前人類總CO2排放可能超過容許極限;之後,極端天氣更多更頻繁更難預測,生物大幅滅絕,重創人類的社經活動;至少國際社會希望明年在巴黎大會能制定新議定書,達成共識,和緩氣候變遷在人類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連續三年,UNFCCC大會期間都有強烈颱風掠過菲律賓,台灣運氣好沒受颱風影響,但運氣會永遠很好?我們可曾盡力減緩氣候變遷,降低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我們有沒有適應氣候變遷的準備?沒!